最新目录

北京的书馆评书七十年从书茶馆到宣南书馆(2)

来源:图书馆建设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连丽如宣南书馆演出照 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和温饱问题的解决,评书演员钻研业务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主动学习,广为交流,敬业精神不断增强。演

连丽如宣南书馆演出照

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和温饱问题的解决,评书演员钻研业务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主动学习,广为交流,敬业精神不断增强。演员不再满足于表演,而是积极参与创作和整理工作。再有,演员被组织起来,有了专门的说书团体,如1959年成立北京宣武说唱团(该团前身是说新唱新书小组)。团址先在天桥,后迁到香炉营四条27号。评书演员主要有高豫祝、傅阔增、连阔如、陈荣启、陈荫荣、李存源、李鑫荃、朱祯富等,在天桥地区和各地书茶馆轮流说书,成立当年即演出了《西汉》《东汉》《三国》《隋唐》《包公案》等三十余部传统评书和《烈火金刚》《红岩》《平原枪声》《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等十几部新评书。宣武说唱团很注重青年演员的培养,连丽如、绳宝珍、马广峰等相继入团学习。此时,书茶馆的形制继续沿袭,老演员宝刀不老,年轻演员朝气蓬勃,呈现出欣欣向荣的风貌。新时代、新生活、新书目,三位一体的“新”成就了无愧于那个伟大时代的新的评书艺术。

1979年9月,宣武说唱团重新恢复活动,同时开辟了类似书茶馆的演出场所,如骡马市大街书茶社、天桥书茶社、春华园、朝阳门外文化站、赵一轩茶馆等。像1980年成立的骡马市大街书茶社,位于骡马市大街路南、粉房琉璃街北口东侧,约80平方米,可容纳130人听书。每天设早、午、晚三场:早场9:30~11:30,午场14:30~16:30,晚场19:00~21:00。李鑫荃《包公案》、丁增启《西汉》、朱祯富《民国演义》、连丽如《东汉》均曾在此上演。因为自“文化大革命”至1980年这十几年中,北京已无书茶馆,所以开业后,老书座儿奔走相告,纷至沓来,致使常常爆满,不能入场的观众便挤在窗外或门口侧耳听书。

评书所包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是当今提倡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涵养,只有深入继承、挖掘和传播评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才能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962年宣武说唱团的评书艺术家合影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的蓬勃兴起,评书艺术的传播手段日趋多样化,书馆评书却渐渐衰落。然而,以连丽如为代表的北京评书名家一直在为评书的传承发展而努力耕耘着。从2003年朝阳文化馆“小梨园”到2004年鸦儿胡同“月明楼”,她多次尝试通过书馆说书这种形式吸引观众及培养演员,从而达到传承的目的,但两个书馆都只开了几个月即告关张。尽管如此,这两次开书馆的经历却培养了一批忠实观众,并为2007年连丽如收徒和再开书馆打下了重要基础。此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北京评书发展的新契机(注:2008年,北京评书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6月,田连元、单田芳、刘兰芳、连丽如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只有连丽如是北京的评书演员)。乘此东风,2007年9月,在北京市和西城区各界领导的支持下,由连丽如领衔的北京评书宣南书馆正式成立。自2007年10月首演至今,已连续说书近12年。此后,崇文书馆、东城书馆、国如轩书馆相继成立。如今,书馆演出总计1200余场,观众20万人次以上。十多年来,宣南书馆风雨无阻,准时开演,连丽如领衔的三代评书演员为广大观众奉献多部原汁原味的北京评书,现场评书的艺术魅力充分显现。通过书馆,诸多年轻演员走上书台,成长成熟,青年观众越来越多,追随捧场,评书艺术得以传承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购买书馆套票且基本场场必到的观众占总人数的一半左右,都有自己固定的座位,听书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90%以上的观众都是中青年人。连丽如曾说:“北京评书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年轻观众,场所要传承,书目要传承,演员要传承,观众更要传承。”另一位北京评书名家马岐,自“文化大革命”以来一直致力于书馆评书的发展。他师从评书大家陈荣启,又受父亲马连登、师哥李鑫荃教益颇多。2007年7月坚持每周两次在康龄轩书馆说《忠义响马传》《龙图侠义》《清宫秋史》《薛家将》等书。作为评书非遗传承人,教诲弟子众多。

笔者在宣南书馆曾说演《西汉》《封神榜》《精忠说岳》等书,体会尤深。书馆评书有别于电视评书、广播评书,后者面对的是冷冰冰的摄像机、录音设备,尽管后期技术处理可以让呈现于观众眼前或听众耳畔的说演效果近乎完美,但演员和观众不是实时实地交流,艺术效果会打折扣。一些失去现场观众的说书人,难以跳出录音、录像棚的束缚和摆脱对拼接、剪辑的依赖,很容易陷入照本宣科、说多评少,或者只说不评的尴尬局面。长此以往,演员不断创作、不断研究的欲望和能力消磨殆尽,并且再难恢复。年轻演员更因为得不到在观众面前锤炼的机会,势必在艺术进境上裹足不前,更加难以获取进步的空间。书馆评书则不然,每一场都是演员与观众的“共同创作”,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艺术过程。正如青年评书名家王玥波所说,“书馆的演员和书座儿面对面进行交流,这其中的体验不言而喻,和在球场看比赛、在音乐厅欣赏音乐、在电影院看电影一样,绝非坐在电视前、电脑前、手机前可以相提并论的。现场的视听冲击和感官刺激以及群体效应,对演员、观众双方来说都是极大的享受。”关于书馆评书的特点,笔者试作以下归纳:

文章来源:《图书馆建设》 网址: http://www.tsgjszz.cn/qikandaodu/2021/0520/1369.html



上一篇:图书馆管理员自身素质对图书馆管理的作用研究
下一篇:浅析档案与文献文物图书的关系

图书馆建设投稿 | 图书馆建设编辑部| 图书馆建设版面费 | 图书馆建设论文发表 | 图书馆建设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图书馆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