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2018合作机构案例丨角楼图书馆:集阅读服务、社群

来源:图书馆建设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角楼图书馆自2017年10月28日开馆运行以来,因其独特的建筑特色、文化底蕴,以及创新的运作模式,初步树立起“最北京”的地域文化代表形象,实现了资源聚集的较高势能,获得了良

角楼图书馆自2017年10月28日开馆运行以来,因其独特的建筑特色、文化底蕴,以及创新的运作模式,初步树立起“最北京”的地域文化代表形象,实现了资源聚集的较高势能,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和品牌效应,成为集阅读服务、文化交流、社群建设等功能于一体的北京文化地标。

截至2018年10月28日,开馆366天,进馆人数共101903人,平均每天进馆278人,共举办了477场活动,直接参与人数共38364人,平均每场活动直接参与人数80人,发表微文210篇,阅读量208654人,粉丝量10513人。

回顾角楼图书馆一年来的运营工作,将其在短期内树立品牌和口碑的内因,以及运营经验、创新理念与模式总结如下:

一、借力政策东风,角图生逢其时

2017年11月初,国家颁布实施《公共图书馆法》,这是公共文化领域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之后的又一部重要法律,标志着我国图书馆事业正式走上了法制化的快车道,将公共图书馆事业从国家的政策管理、标准化管理上升到法制化管理,成为国家管理图书馆事业的最高依据,适应了国家治理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公共图书馆法》明确了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基本目标和重点任务,在设施建设、服务运行、社会化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推动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中政府设立和其他多种主体设立以及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新格局形成。

在此背景下,角楼图书馆迎合政策的东风应运而生,使其社会化运营机制、较高的服务效能、创新的服务模式均得到社会各界更广范围且更大程度的关注,是《公共图书馆法》颁布实施后,在全国率先树立的公共图书馆创新运营的示范标杆。

二、项目定位准确,突显文化特质

北京外城东南角楼是北京古城地标之一,修建于1553年,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自然坍塌,城墙于1957年后拆除。为深入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等战略部署,在东城区委区政府的指导下,东城区文化委实施北京外城东南角楼的复建工程,并主持调研论证工作,经多方调研、案例分析、方案比对,将其建设成为一座公共图书馆。同时,将图书馆定位于“最北京”的图书馆,彰显北京地域文化特色,传播北京传统与现代文化。

经过两年时间,在传承、保护这个老北京地标性建筑原有风貌的前提下,稳固内外结构,升级装饰环境,完善设施条件,角楼得以复建,被打造成代表北京历史文化特色的角楼图书馆,并发展成为北京文化地标。

因此,在精准的定位、定调下,角楼图书馆的软硬件风格达到天然协调的效果,给人以新颖、和谐之感,给大众创造了一个具有文化特质的公共场域。同时在内容运营、活动运营、品牌运营等各方面,也紧紧围绕“最北京”这个定位广泛而深入的展开,不断彰显和持续强化这一文化IP。

三、创新运作机制,提升服务效能

角楼图书馆采取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方式落地运维工作,由东城区第二图书馆负责管理,经招投标选定北京东方嘉诚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项目运维主体,其旗下的优和时光(北京)文化中心有限公司的专业团队,具体承接角楼图书馆日常的品牌传播及活动运营工作。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改革及公共图书馆社会化运营的探索性实践项目,角楼图书馆实践创新型的运营机制,是对政府号召“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创新管理,激发市场,创造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的积极响应,对于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角楼图书馆采取宏观管理公益化、思维导向平台化、具体运作企业化的运营管理模式,将文献资源、读者资源、实体空间、虚拟网络以及公益性服务品牌等无形资产有机地整合起来,运用互联网运营思维,形成一个互利共赢的阅读服务生态。在坚持图书馆公益性服务原则的前提下,将所有权与运营权分离,利用市场驱动力开展企业化运营,有助于实现以人为本与用户至上的服务目标,更好地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效能与管理水平。

文章来源:《图书馆建设》 网址: http://www.tsgjszz.cn/zonghexinwen/2020/1110/515.html



上一篇:津南区图书馆开展“抢抓重大历史发展机遇,走
下一篇:南通赤子情华侨图书馆越办越好

图书馆建设投稿 | 图书馆建设编辑部| 图书馆建设版面费 | 图书馆建设论文发表 | 图书馆建设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图书馆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