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与服务途径探(2)

来源:图书馆建设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 智慧化建设调研及思考 2.1 国内高校智慧化建设现状 智慧图书馆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图书馆学界关注的重点领域,从研究主题内容来看,国内研究集中在智

2 智慧化建设调研及思考

2.1 国内高校智慧化建设现状

智慧图书馆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图书馆学界关注的重点领域,从研究主题内容来看,国内研究集中在智慧图书馆的概念界定、智慧服务、智慧图书馆的技术应用、智慧馆员和智慧图书馆建设等方面,研究广度较广,且形成了庞大的研究网络[3]。国内图书馆界普遍认为,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00年左右。不同视角下对智慧图书馆的定义有不同的描述,仍处于细化具体模块设计的持续探索阶段,到具体实施建设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图书馆距离较远。

近年来,多家高校图书馆网站上线了新技术体验或创新体验专区,涉及智慧平台应用、3D展示检索导航、VR应用、移动图书馆、移动认证打印等内容。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南京大学图书馆,自主研发智能图书盘点机器人“图客”,已发展到第四代,图书盘点效率每小时超过20 000册,漏读率低于1%,定位精度高达98%,实现了厘米级图书定位;另外,南京大学图书馆还与软件公司深度合作,研发了Libstar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也已经在多家图书馆推广使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运用 AR 移动视觉搜索技术,实现了特色化资源的虚拟展示,为读者带来了智慧化的体验。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已利用AR技术建成了书籍导航系统。重庆大学智慧图书馆借助大数据分析,以满足读者需求为驱动力,通过整合资源管理、读者管理、服务应用管理三大模块,实现了基于文献大数据的新一代智慧图书馆门户[4]。宁波大学研发了“智慧图书馆”App,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思想对传统借阅服务流程进行优化,实现了线上线下服务的融合。

2.2 智慧图书馆发展的几点思考

根据陈进等提出的智慧图书馆是集技术、资源、服务、馆员和用户五要素于一体的智慧协同体[5],结合山东大学图书馆近年建设的实际经验,作者提出几点思考。

2.2.1 图书馆专业知识与新技术深度融合发展是关键。 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对信息技术应用有专业性的要求,目前图书馆方面技术的应用,多数是厂家根据某家图书馆的要求开发,各家个性化需求不尽相同,产品也就多种多样。因为图书馆资源建设、服务提供、信息安全等方面未确立全国统一标准,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缺乏深度和广度,有明显的滞后现象。这就导致资源的多元整合、科学组织和有效利用程度有限,阻碍了图书馆的快速发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应该从以下两个途径:①制定统一的下一代平台框架,图书馆界深度参与产品研发过程,图书馆、数据库供应商、软件系统开发人员等多方面协作研究,整合各种应用系统,实现多系统资源共享,互联互通,有统一调度指挥。②需要一种基于现代技术的图书馆顶层规划布局,统一的物理传输网络连接云端大数据平台、图书馆及用户,由标准化的基础需求带动功能开发,才能形成局部具有特色、整体协同合作的智慧化图书馆系统。

2.2.2 依据智慧化发展趋势研究用户服务创新。 根据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经历了从基础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再到智慧服务的递进式改变,近年来,智慧服务已成为当前智慧化图书馆研究的热点。智慧服务使得图书馆的服务不受时间空间束缚,同时这种服务与图书馆馆员的专业能力也密切相关,正是由于技术手段、智能设备与人员智慧间高度又高效的融合,才使图书馆服务愈加个性化,实现了无所不在的智慧服务[6]。图书馆成为科研的协同、合作之地,馆员不再是普通的咨询员和管理员,而是教学、科研的协同者、合作者[7]。目前,国内图书馆开展的智慧服务主要有支持教师教学的信息素养培训、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科研的学术评价支撑、提供网络或者馆内智慧交流空间、传统服务台功能自助化等。

2.2.3 引进专业馆员及加强现有馆员培训。 掌握专业技能的图书馆员是智慧服务的人力资源基础。馆员队伍要转变思想,满足用户需求始终是各时期图书馆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目标,同样以用户为中心也是开展智慧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专业的智慧图书馆馆员不仅要精通图书馆学、计算机系统、数据挖掘及大数据管理技术,还要掌握组织、分析海量知识的本领,能够支持用户对知识创新的需求,为用户提供知识型产品[8]。图书馆员将使智能导读更精准、数据计算更个性、赋能参考更有效[9]。因此,智慧化环境下,建立馆员队伍培训管理机制及激励机制,培养一支专业素养精湛、服务意识强烈、团队精神良好的馆员团队,成为支撑图书馆服务系统的核心保障[10]。目前正值“双一流”建设大力发展阶段,各大高校均出台了相关建设方案,图书馆处于资金及人才申请的有利时期,是发展智慧化系统应用及引进专业人才的大好时机。

文章来源:《图书馆建设》 网址: http://www.tsgjszz.cn/qikandaodu/2021/0712/1651.html



上一篇:关于党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探讨
下一篇: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平台建设探讨

图书馆建设投稿 | 图书馆建设编辑部| 图书馆建设版面费 | 图书馆建设论文发表 | 图书馆建设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图书馆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