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探析如何做好图书校对工作

来源:图书馆建设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引言 图书出版业的发展既表现在数量上也表现在质量上,因此,对图书出版业而言一定要重视校对工作。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产生了“校雠”这一名词,尽管这与我国现代的校对

一、引言

图书出版业的发展既表现在数量上也表现在质量上,因此,对图书出版业而言一定要重视校对工作。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产生了“校雠”这一名词,尽管这与我国现代的校对工作有所差别,但其本质都在于消灭谬误,由此可见,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校对工作都是被人们所重视的。这种处于编辑之后、印刷之前的关键性环节,对保障图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就决定了校对人员能力提升和校对工作不断完善的必要性。

二、做好校对工作的定位,对校对工作充满热情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图书出版业逐渐走向了数字化和网络化。新的校对工具的产生和智能化校对方式的出现都为我国出版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从根本上来看,校对工作的主体是人,因此,要想做好校对工作,校对人员一定要对这份工作充满热爱,认识到校对工作在图书出版业中的重要意义,在校对工作知识的复杂性和形式的单调性面前能够始终坚持做好校对工作的定位,把握校对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学习关于校对工作的理论知识并应用到实践之中,不断提高个人的校对能力。校对人员要做到在思想上热爱校对工作,在行动上做到一丝不苟,在校对工作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始终保持对校对工作的赤子之心。

三、增强校对人员的责任意识及自信心

增强校对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自信心对做好校对工作来说尤为重要,这也是保证校对工作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校对工作出现失误不仅会影响图书的顺利发行,也会对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校对工作是图书出版的重要阶段,做好校对工作能够极大地促进出版业的发展。因此,校对人员在进行校对时,一定要将自身的责任感融入其中,增强责任意识,认识到校对工作不只是一份工作,是功在当代、利及后人的事业,更是传承经典、宣扬文化的千秋伟业,树立对校对工作的信心,确保图书达到国家要求的校对标准。在校对书稿时,校对人员要做到一丝不苟、毫不懈怠,对书稿中不明白的内容,要勤查工具书,多方查阅资料,所改要有依据,不可想当然地改动。同时,校对人员要敢于提出质疑,展现自身的专业技能,在工作中精益求精,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校对工作,保证图书的质量。

四、校对人员应增加对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规范的了解

出版产品具有精神产品的属性,这就决定了出版产品与一般的商品有所不同,图书编校人员要关注到图书的精神属性,对文本内容严格把关,使图书出版业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而非利用图书出版牟取暴利。图书编校工作向来追求“不诬古人,不误来者”,这也正是我国出版业的使命所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关于语言文字和图书出版的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规范也在不断地完善,对于校对人员而言,这些都是必须了解的,只有在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规范的指导下完成图书的校对工作,才能够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校对人员要与时俱进,认真学习出版方面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规范,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校对,无论是标点符号还是语言文字等都要力求准确,确保图书的内容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规范的要求。校对人员也要坚持校对工作的政治性,确保图书的出版符合国家要求的政治标准。

五、实现校对软件和人工校对的结合,提高校对质量

校对软件能识别基本词语差错、标点符号差错、某些政治性差错等,最新开发的校对软件还能识别年号纪年与公元纪年换算的差错等,并能进行专业化的分析,提出修正处理的结果,以备参考,在实现校对工作精确性的同时减轻了校对人员的工作压力。研究表明,在校对软件的帮助下,书稿校对的准确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图书质量得以提升。

校对人员应充分利用校对软件,在校对方法和校对工具日益先进的背景下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以个人的努力推动校对行业的发展。校对人员也要认识到新时代校对工作自身的变化,对新时代校对工作的内容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校对方法,实现校对行业的发展进步。

但是,校对软件也存在不足,如误报差错、漏报差错等。由于语言文字本身极其复杂,再加上书稿内容的多样性等,致使一些差错误报、漏报,特别是书稿结构层次、体例编排等方面,校对软件更是无法识别。而且由于校对软件开发的时限性,新生词汇及知识不能及时更新,这方面的差错也无法识别。所以说校对软件并不能替代人工校对,只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因此,校对人员不能一味地依靠校对软件,而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对相关领域的具体校对方法进行探索,实现人工和智能的结合,这样才能提高校对质量。

文章来源:《图书馆建设》 网址: http://www.tsgjszz.cn/qikandaodu/2021/0619/1552.html



上一篇:互联网时代下图书的选题策划分析
下一篇: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实践探析

图书馆建设投稿 | 图书馆建设编辑部| 图书馆建设版面费 | 图书馆建设论文发表 | 图书馆建设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图书馆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