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代表团访日学术活动纪行(3)

来源:图书馆建设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代表日方学者发表主旨演讲是的大村泉教授,他向与会学者介绍了收录在历史考证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部分第五卷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辑

代表日方学者发表主旨演讲是的大村泉教授,他向与会学者介绍了收录在历史考证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部分第五卷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辑情况。此卷作为历史考证版系列《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决定版,2017年11月才得以问世,责任编辑是Ulrich Pagel、 Gerald Hubmann和Christine Weckwerth。在推介决定版的文章中,身兼国际马克思恩格斯财团理事长的Hubmann认为它的出版为研究唯物史观的生成过程提供了新的文献依据,并且将其在编辑过程中的新发现归纳为以下五点。第一,以苏联为代表的国家马克思主义通常有如下范式化的见解,即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成了历史唯物论的理论构建,这一基本理论是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得来的。但是,作为完整版作品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后来各版本的编辑将一些片段性的手稿按照不同的文本编排原则将其合成为一部作品。另外,《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根本不存在历史唯物论这一概念。第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并非马克思恩格斯为了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而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手稿群也并非为准备一部著作而起草的,它是两人在与青年黑格尔派及同时期社会主义者论争的过程中写成的。第三,《费尔巴哈》章的多半手稿都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施蒂纳的过程中写成的。第四,在此批判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才决定用一个独立的章节表达其见解,决议将手稿与批判费尔巴哈联系起来。第五,在以往的编辑史上人们都是将《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历史唯物论的基本文献来进行编排的,但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并非一种天才理论形成的成果,而是在和青年黑格尔派以及早期社会主义者的论争中形成的。历史唯物论并非是一种哲学的创建,作为一种现实的实证科学,它是和哲学诀别的宣言。大村教授批驳了Hubmann的上述观点,指出虽然国际马克思恩格斯财团成立后,新的历史考证版的编辑宗旨确定为“国际化”和“学术化”即“脱政治化”,但Hubmann对国家社会主义的批判有些矫枉过正。另外,关于《费尔巴哈》章的主要手稿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鲍威尔的过程中形成的,并非如Hubmann所言的那样是在批判施蒂纳的过程中形成的。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在《费尔巴哈》章中为表明自己观点多次提及的“这一历史观”就是唯物史观,Hubmann宣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不存在历史唯物论的论调同样是站不住脚的。

主旨演讲环节结束后,李佃来教授等中方学者围绕历史考证版如何确保编辑立场的客观性、理论与现实、《费尔巴哈》章的写作过程以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吸收等问题与大村教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出席会议的日方学者川端望教授、日置史郎教授还就中国市场经济的哲学理论等问题与汪信砚教授交换了意见。毕业于日本东北大学经济学研究科的我院青年教师盛福刚博士参与策划了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并全程担当学术翻译。

学术活动之余,主办方代表守健二教授还自费设宴招待了我方代表团。出席招待会的还有在日本民间致力于推动中日友好事业的团队负责人,如日中友好协会仙台市泉区支部的委员长高桥礼二郎教授,其组织编写的《162人全员获救揭秘》,介绍了东日本大地震时身处震中女川町的中国研修生在日本友人的帮助下全员获救的感人事迹。此外还有仙台小剧场的负责人石垣政裕先生,他导演的话剧《远火——仙台时期的鲁迅》曾多次在中日两国上演。

此次日本之行,代表团成员充分向日方展现了我院学术研究的理论功底,同时也了解了日本在马克思主义文献收藏方面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扎实的文本研究的学风,为以后我院和日本东北大学文科院系开展合作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文章来源:《图书馆建设》 网址: http://www.tsgjszz.cn/qikandaodu/2021/0611/1520.html



上一篇: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研究
下一篇:红楼时期的李大钊

图书馆建设投稿 | 图书馆建设编辑部| 图书馆建设版面费 | 图书馆建设论文发表 | 图书馆建设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图书馆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